電話:
021-67610176傳真:
2017年10月19日/本期為大家?guī)淼氖桥c皮膚健康有關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Sci Rep:皮膚顏色影響其對光線以及機械作用的敏感性
zui近,來自紐約大學的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了不同膚色的人群對溫度以及機械刺激反應存在差異的內在機制。在zui近發(fā)表在《Scientific Reports》雜志上的一篇文章中,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由皮膚內色素細胞產生的一種叫做多巴胺的分子能夠導致皮膚對熱量以及機械刺激產生不同的反應。該研究的通訊作者是來自紐約大學的教授Brian L. Schmidt博士。
作者們通過對不同品系的小鼠進行基因組分析,發(fā)現(xiàn)了一種控制皮膚細胞色素以及多巴胺分泌的基因Tyr。此外,通過人為地控制皮膚細胞中多巴胺水平,他們發(fā)現(xiàn)能夠提高TRPV1的表達以及降低Piezo2的表達。這兩種蛋白分別對于熱量以及機械感應十分重要。
該文章的作者之一來自紐約大學的副教授Yi Ye稱:"我們的皮膚是感受外界信息的zui為敏感的器官,例如溫度以及壓力。過高的溫度以及壓力都會產生疼痛信號,使我們產生警覺。這應該是進化上定向選擇的結果"。
"我們的試驗表明不同種族背景的人在感受壓力與溫度時具有不同的反應。例如,接近赤道的人們收到太陽的照射較高,因此會導致黑色素的累積以保護機體不受紫外線的損傷,但同時也會造成膚色變黑。此外,黑色素的表達會促進多巴胺的釋放,進而提高皮膚對溫度的敏感性。這一發(fā)現(xiàn)表明不同的環(huán)境會導致人們的皮膚進化出不同的保護機制"。
Schmidt博士稱這一發(fā)現(xiàn)有助于臨床上疼痛的治療。具體地,由于不同膚色的人對于機械以及溫度的敏感性不同,在設計治療方案的時候能夠更加個體化以及人性化。
2. 人工智能有助于皮膚癌癥的早期診斷
zui近,來自Waterloo大學以及Sunnybrook研究所的研究者們開發(fā)出了一種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檢測皮膚黑色素瘤的方法。
這項研究利用機器學習軟件,通過對皮膚傷口圖像進行分析,從而為醫(yī)生們提供與黑色素瘤生物標志有關的客觀證據。目前來講,黑色素瘤是一種致死率*的惡性癌癥,但如果治療及時的話還是能夠治愈的。
這項人工智能系統(tǒng)能夠讓機器學習數(shù)萬張皮膚的圖像以及相應的真黑素與血紅素的水平,能夠顯著降低不必要的生物樣本數(shù)量,從而大幅地降低衛(wèi)生護理的成本。此外,這項技術還能夠給予醫(yī)生一些針對皮膚傷口特征的客觀信息,從而幫助他們在進行手術之前排除黑色素瘤的風險。
據研究者們稱,該技術將zui快于明年進入臨床實踐中。
"這項技術對于皮膚癌的臨床診斷將具有重要的意義",研究者之一,來自Waterloo的系統(tǒng)工程設計學教授Alexander Wong說道:"隨著我們掌握的信息的深入,診斷的準確性也將大幅提高"。
目前,皮膚病學家還需要依賴對皮膚傷口進行觀察診斷進而得出主觀性的診斷結果,而這一新開發(fā)出的系統(tǒng)則能夠通過對傷口處的生物標志物進行分析,得出穩(wěn)定的、定量化的信息。特別地,通過對皮膚中真黑素以及血紅蛋白的水平進行分析,從而對患者患黑色素瘤的風險作出評價。
相關結果在zui近召開的第14屆成像分析與認知會議上進行了展示。
3. Sci Rep:多吃西紅柿或能降低高達50%患皮膚癌的風險
doi:10.1038/s41598-017-05568-7
近日,一項刊登在雜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俄亥俄州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對小鼠研究發(fā)現(xiàn),每天攝入西紅柿或能降低一半小鼠皮膚癌的發(fā)生,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進行營養(yǎng)干預如何改變個體患皮膚的風險。
研究者表示,每天讓雄性小鼠攝入含有10%西紅柿粉的食物,持續(xù)35周時間,隨后讓小鼠暴露于紫外燈下,結果表明,相比沒有攝入脫水西紅柿的小鼠而言,攝入番茄粉(西紅柿粉)的小鼠患皮膚癌的風險能夠降低50%。西紅柿與癌癥關聯(lián)背后的理論或許是西紅柿中的類胡蘿卜素,這種化合物能夠讓西紅柿著色,同時其還能夠保護機體抵御紫外線帶來的皮膚損傷。
這項研究中,研究者并未在雌性小鼠的腫瘤數(shù)量上發(fā)現(xiàn)明顯差異,此前研究結果表明,當暴露于紫外線后雄性小鼠更易患腫瘤,而且這種腫瘤數(shù)量較多、尺寸較大且更具侵襲性。研究者Tatiana Oberyszyn教授說道,本文研究表明,當開發(fā)不同的預防性策略時我們的確需要考慮性別,在男性機體中能夠發(fā)揮作用的物質有時候或許在女性機體中并沒有什么作用,反之亦然。
此前人類臨床試驗結果表明,隨著時間延續(xù)攝入番茄醬或許能夠抑制皮膚曬傷,這或許感謝于植物中的類胡蘿卜素,當機體攝入番茄后這些類胡蘿卜素會在皮膚中沉積,同時還能夠保護機體抵御紫外線的損傷作用。番茄紅素是西紅柿中的主要類胡蘿卜素,其也是zui有效的抗氧化物質。
然而,當比較整個食物或合成補充劑中的番茄紅素時,研究者發(fā)現(xiàn),當暴露紫外線后西紅柿或許能夠更加有效地幫助預防皮膚發(fā)紅,而西紅柿中其它成分或許也發(fā)揮著主要作用。文章中,研究者發(fā)現(xiàn),僅喂食脫水紅番茄的雄性小鼠機體中的腫瘤生長才會被抑制,相比對照而言,喂食橘色西紅柿的小鼠機體中或許腫瘤數(shù)量更少,但兩者在統(tǒng)計學上并不具有明顯的差異性,目前研究者Cooperstone正在對西紅柿中除了番茄紅素外能帶來一定健康效益的化合物進行研究。
非黑色素瘤的皮膚癌是常見的癌癥類型,據美國癌癥協(xié)會數(shù)據顯示,2012年美國有540萬這類癌癥患者,每年這類癌癥患者的數(shù)量明顯高于乳腺癌、肺癌和結腸癌患者的數(shù)量。盡管死亡率較低,但這種癌癥的治療往往非常昂貴而且結果不確定性較高,近年來非黑色素瘤的皮膚癌發(fā)病率逐年上升。
Cooperstone說道,系統(tǒng)性保護的替代方法,或者是通過營養(yǎng)干預的方法都能夠調節(jié)皮膚相關疾病的風險,從而為患者帶來明顯的治療效益;zui后研究者表示,食物并不是藥物,但它們可能會隨著攝入時間的延續(xù)而改變機體患特定疾病的風險。
4. JAMA Dermatol:科學家闡明室內美黑和皮膚癌風險增加之間的關聯(lián)
doi:10.1001/jamadermatol.2016.4787
近日,一項刊登在雜志JAMA Dermat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圣地亞哥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進行一項室內美黑療法和皮膚癌風險的關聯(lián)性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非異性戀的黑人男性青少年中進行室內美黑引發(fā)的皮膚癌風險幾乎等同于在異性戀白人女性中進行相應療法引發(fā)的癌癥風險。
“室內美黑”是指在室內接受儀器所產生的紫外線照射來替代室外陽光照射,從而實現(xiàn)皮膚變黑的目的。研究者Blashill表示,相比傳統(tǒng)的想法而言,少數(shù)民族人群經常會進行室內美黑,而且進行室內美黑的人群尤其會集中在部分青少年男孩兒群體中。本文的研究數(shù)據來自全美青少年行為調查(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y)統(tǒng)計的結果。
早期研究結果顯示,少數(shù)男性群體中皮膚癌的流行率zui高,而且其患皮膚癌的風險是異性戀男性的2倍;研究者非常好奇為何深色皮膚的人群會進行室內美黑的方法來改善膚色,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這種室內美黑會使其膚色加深,但對于一部分人而言,這種方法或許很難把握,因此如果將室內美黑看作是一種應對策略的話,那么本文研究或許就變得有意義了。
由于紫外線暴露會通過在機體大腦中釋放天然阿片類物質來使個體放松,因此非異性戀的黑人和拉美裔的青少年就會進行室內美黑療法來幫助調節(jié)心理的困擾,而這些個體困擾的產生往往是基于性取向或種族等因素引發(fā)的歧視、偏見以及欺騙導致的結果。在加州和其它州室內美黑是被禁止的,但這種限制有時或許并不是100%有效。
理解驅動這些青少年進行室內美黑的原因非常重要,而且科學家們還需要開發(fā)新型皮膚癌預防措施,并且對皮膚癌高風險的群體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心理疏導;目前研究者Blashill正在繼續(xù)進行深入研究來評估14-35歲的男性使用室內美黑療法的情況,他們希望后期的研究結果能夠更加有效地幫助特殊人群降低患皮膚癌的風險。
5. elife:為什么人類的皮膚不會滲漏
DOI: http://dx.doi.org/10.1016/j.jaac.2016.09.491
皮膚對于我們人類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中之一就是保護血液以及汗液避免隨意流出。要知道,我們每天將有5億表皮細胞死亡,那么它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們的表皮細胞每隔兩到四周就會*更新一次,但從不會發(fā)生滲漏的現(xiàn)象。如今,科學家們似乎找到了其背后的分子機制,即一類"十四面體"的結構的*排列,能夠保護皮膚整體的完整性。
在這項研究中,來自倫敦*學院的Tanaka等人試圖解釋哺乳動物表皮層的構成特征。此前的研究表明哺乳動物表皮外側的兩層細胞具有物理的保護作用。在靠近表面的一層是"氣-液"分離界面,由角質層構成,之后是"液-液"分離界面,有表皮細胞緊密的連接構成,水分難以通過。
雖然科學家們長期以來都在研究表皮外側的角質層,但對于下面這層致密的"顆粒層",我們知道的卻十分有限。
"顆粒層"對于防止皮膚滲漏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方面由于其緊密的細胞間連接,另一方面它們也是角質層形成的基礎。
另外,顆粒層對于細胞的脫落也有重要的作用。對于哺乳動物表皮更新過程來說,新的細胞必須從zui底層產生,然后轉移到顆粒層,并在這里代替原有的老細胞。
至今為止,顆粒層細胞是如何在不破壞整理結構的前提下進行更新?lián)Q代的我們仍不清楚。Tanaka等人利用激光共聚焦顯微成像的技術檢測了小鼠耳部顆粒層細胞的形成過程,他們發(fā)現(xiàn)細胞的形狀對于表皮層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細胞的結構可以用"十四面體"來簡單描述。
顯微圖像顯示,小鼠的表皮層細胞能夠通過這種特定的形狀進行緊密的排列,從而形成穩(wěn)定的致密結構。
而在細胞更迭的過程中,新的細胞會產生一種類似于膠水的蛋白質,將老的細胞與新的細胞分別粘在顆粒層的兩面,這樣一來,即使老的細胞丟失,整個顆粒層仍舊完整。
研究者們表示,這一結果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哺乳動物表皮層的更新機制,并且能夠針對許多慢性皮膚病設計更好的解決方案。
相關結果發(fā)表在《elife》雜志上。(生物谷Bioon.com)侵刪